「...我聽她說著這些話,我真覺得安慰,因為你走了有些時了我就恐懼起來了,無緣無故的。世鈞,我要你知道,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,不管什麼時候,不管在什麼地方,反正你知道,總有這麼個人。」--張愛玲《半生緣》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好久沒有像這樣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了。
張愛玲的文字好美,讓我一讀傾心。
也許是這些年讀了太多的翻譯小說,也或許是現在作家們普遍直白的文筆,總覺得當今沒有像張愛玲那樣細膩的作家。
《半生緣》是我一直都有耳聞的小說,之前甚至還被拍成電視劇,但我都沒有機會好好地坐下來閱讀裡頭的故事。
一開始是人物性格及家庭背景的交代。在那個民國25年左右的時代,自由戀愛彷彿有可能,卻又彷彿不可能:
那是一個彷彿能狗以自身之力打拼,不被家族羈絆所限制的年代,但又好像仍有看不見的線將每個人綁住。
也許顧曼楨和沈世鈞自相識時,他們的小拇指就沒有連接彼此的紅線:
也許曼楨在外面世界認識的世鈞、叔惠,都抵不過內部的,姊姊和母親施加於她的命運。
自從曼楨被曼璐囚禁起來之後,劇情急轉直下,彷彿這裡是故事裡每個人的人生轉淚點。
不只曼楨和世鈞被拆散,叔惠和翠芝也沒緣在一起:曼璐雖計劃得逞,抱得了一個孩子,卻仍無法使鴻才多看她一眼:
結果,《半生緣》裡,沒有一對是和最愛的那個人結為連理的。每個人都抱著那麼一點遺憾(除了曼楨,她應該是最不幸的)
故事裡的那些錯過、遺憾、誤解,最後都化為曼楨的那句話:「世鈞,我們回不去了」。
惡人當屬祝鴻才和顧曼璐,是他們使得曼楨被迫和世鈞分開,間接導致世鈞娶了翠芝。
但回頭想想,他們倆人又有什麼錯呢?
故事在換了視角之後,似乎也就沒有了什麼對錯之分。
對祝鴻才來說,他在第一次看見曼楨時就對她一見鍾情,只是迫於他已經先認識了曼璐,才與曼璐結婚。
也許在祝鴻才的心裡,曼楨才是他的最愛?他那晚對曼楨的舉動,只是壓抑已久的真情流露?
(但他若是真心愛著曼楨,應該不至於訴諸暴力,所以這裡我仍要打個大問號。可能僅是出於「得不到的最美」,這樣的幼稚心理吧?)
而對顧曼璐而言,她犧牲了本應最美好的青春,犧牲了和豫瑾在一起的可能,出來當舞女,陪酒女,只為了不讓家裡餐風露宿,
但即便她不必再受人指指點點了,她的最後的一點依靠,最後一絲的愛,都被剝奪。
換做普通人,誰能大愛到犧牲自己所有的幸福,誰能在看到以自己不幸換來的親人享有幸福?
嫉妒之心,人皆有之。曼璐也許心裡想著,他都犧牲了青春,陪睡了多少她不願意發生關係的人,曼楨那一點「貢獻」根本就不算什麼。
她在豫瑾若有似無地表現出對曼楨的好感之後,就開始燃起了嫉妒之火,
所有祝鴻才的不理不睬都是助燃的乾柴。最後這火燒得太旺,嫉妒之火讓曼璐忘記了曼楨是她的妹妹,是個處處為她著想的妹妹,
火一燒不可收拾,曼楨被親姊姊設局,從此掉落不幸的深淵。
若要總結一句《半生緣》的讀後感,那應該就是「有心摘花花不開,無心插柳柳成蔭」吧?
裏面許多的遺憾,就隨著歲月的流逝,化作風,吹過去了,不著痕跡地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