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6174580_10158051828480517_4487738682762663130_n.jpg

「金閣不是無力,絕對不是。但,卻是一切無力的根源。」--三島由紀夫《金閣寺》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不知道是作者三島由紀夫的文筆,還是譯者張良澤先生、鐘肇政先生的翻譯功夫,使得這部《金閣寺》成為我心目中的文學神作?

(請待我拜讀原文版後,再來向看官說分明)

第一次讀《金閣寺》,是在大學時期,讀的還是英文翻譯版,

當時對日本文化沒有太多深入的了解,也沒有實際去過金閣寺(鹿苑寺),

自然無法產生文學上的共鳴。

但自從我在日本京都生活了一年,以及三番兩次的拜訪金閣寺、加以人際關係的洗禮等等之後,

再度閱讀《金閣寺》,雖不能說是完全掌握三島由紀夫所要表達的意思,但我認為已能了解七、八分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《金閣寺》的大意是,

有一位從小就對金閣寺異常嚮往的、天生口吃的少年,在父親過世後,到了位於京都的金閣寺修行,

期間,他在寺裡認識了一名叫做鶴川的和尚,也在就學期間認識了一名叫做柏木的少年。

漸漸地,口吃少年與鶴川漸行漸遠,卻與柏木越來越靠近,學到了一些世俗的事,

之後,他開始與老師(金閣寺住持)唱反調,不僅曠課,還與柏木借錢出走,

在出走期間,他竟萌生將金閣燒燬的念頭,

最後也終於將計畫付諸實行,於半夜火燒金閣,

然而,自己則無法像原來計畫的那樣自殺,而是選擇了活下去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就我淺見,我認為天生患有口吃的主角,將金閣比喻成極致的美,是出自於對本身的不完美的精神寄託,

但也因為有個完美的「金閣」高高在上,使得他無法脫離口吃的自卑,無法萌生任何自信。

在剛入金閣寺的時候,與開朗、象徵光明的鶴川在一起時,也許有短暫地讓主角產生「人類也可以完美」的希望,

但這光明持續不久,就在升學之後,與鶴川漸行漸遠、到最後鶴川甚至背著主角與柏木通信,揭開因情自殺的緣由,

都讓鶴川這個象徵唯一光明、唯一正派的人物徹底崩壞,回歸不理性人類的真實面。

另外,在主角發現「老師」流連聲色場所、發現那「桃紅色的肉」之下竟有著動物性的一面,似乎也讓主角感受到「沒有人是完美的」。

頓時,他的口吃也成了沒什麼大不了的缺陷了。

而且,他注意到並非只有他一人是醜陋的;一切不過是金閣太完美,讓他產生了自卑的暈眩而已。

但當他還無法將那股「人的不完美>金閣的完美」的心境完整的消化、理解時,他只能逃開。

在向柏木借錢時,他吐露了想從金閣逃開的心情:

「金閣不是無力,絕對不是。但,卻是一切無力的根源」

隱隱道出了使他自卑的根源,就是金閣的完美。

這時候的他,尚無想要燒燬金閣寺的想法,只是想從美麗的金閣身邊離開,讓自己喘口氣。

但就在他回去了故鄉,回去了誕生了他的「原罪」,回去了醜陋的根源的地方的時候,

「那正是裡日本的海!是我所有不幸與黑暗思想的泉源,是我所有醜惡與力量的源泉啦!....在這兒,我自足了。我沒被任何東西威脅著。」

原生之地使他感到安全,在這趟旅途中,他所遇到的人(旅館老闆娘、護送的警察...)都讓他重新「認識」到人類的不完美:

「...這一來金閣與人類的存在便愈益顯示出明顯的對比:一方面人類由於容易會壞的身體,反而浮現出永生的幻影;而金閣則由於它的不滅的美,反而漂起毀滅的可能性。」

而追根究底,就是因為有著完美的金閣聳立在那裡,產生的比較的可能,才使得他一直無法前進。

接著,他浮出了想將金閣寺燒掉的念頭,也就不奇怪了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最後,關於《金閣寺》,我有一個想法,

那就是反覆出現的『南泉斬貓』的故事。

故事裡的那隻「貓」,應該是象徵如「金閣」一般的「受人喜愛的美」,

最後由南泉禪宗將貓斬首,自貓而生的爭端也就平息了。

套在火燒金閣寺事件上,亦即將「美」的「金閣」毀滅,就能平息主角心中的「掙扎」了。

而書中有一段三島的「認識哲學」:

「美的東西,你所喜愛的美東西,那是人類精神中被委託於認識所殘留的部分,剩餘部分的幻影。你說的『為了得耐住生的別的辦法』的幻影。本來可以說沒有那種東西的,可以那麼說的吧。但使這幻影的力量增強,賦予現實性的還是認識。對於認識而言,美絕對不是慰藉,可以是女人,也可以是妻子吧,但不是慰藉。不過這絕不是慰藉的美的東西,與認識結婚以後,便會生出某種東西,脆弱的、像泡沫的、無可奈何的東西,但確是能生下什麼來。世間上的所謂藝術,便是那東西。」

我想,三島由紀夫是在寫出他對於「美」的「認識」。

眾所皆知,三島由紀夫在中年時著迷於鍛鍊肉體之美,並在正值壯年時自盡,為的就是留住永遠的「美」。

不曉得這裡是否就有三島對於「美」的異常執著,也不曉得三島的自殺,是否就是這裡他所謂的「藝術」呢?

不曉得他對於肉體的那種追求,是否就是他所謂與認識結婚以後,生出來的「藝術」?

arrow
arrow

    Dora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